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2020的文章

甚麼是駭客?他是破壞者嗎?

圖片
駭客(Hacker)這個名詞在原本的定義是指對於系統非常熟悉的電腦高手,是很正面的一個名詞,但後來有些駭客用了這些技術進行牟利等等行為,導致駭客這個名詞有點像是資訊安全的破壞者,其實這與現實有很大的差距。 駭客(Hacker)指的是很熟悉系統原理並且可以由系統中找出可能的漏洞的人,他們找出漏洞的目的並不是破壞而是要修補,因此駭客其實是系統資訊安全的維護者,他們不斷使用自己的專業能力找出系統的可能漏洞並且提供修補建議給系統廠商,這些廠商可能是賣商業軟體的廠商,也可能是Open Source的維護組織,尤其對於Open Source組織而言,這些駭客的貢獻是讓這些軟體系統更加穩定的重要功臣。 那資安破壞者算是駭客嗎?從定義上來看,他也算是一種駭客,但我們經常會給他們另一個名字,叫做Cracker,當然也有更多的各種名字被定義,但我看到比較常被使用的就是Cracker,或者直接叫他黑帽駭客。 黑帽?駭客戴帽子?其實這是一種常被使用的比喻方式,白帽是比較正統的一方,他的目的是要讓更好的目標達成,反之,黑帽就是要從事各種破壞目的,那有中間的嗎?我們一般稱之為灰帽,就是遊走在灰色地帶,他不對系統做出破壞,但可能用這些漏洞從事一些只對自己有利的事情。我們整理一下這三種駭客的差異 白帽駭客(Whitehat Hacker): 透過正規方法發現並起提供安全漏洞的解決方案 灰帽駭客(Greyhat Hacker): 透過灰色地帶的技術達成某些特定目的 黑帽駭客(Blackhat Hacker): 透過非法手段達到破壞之目的,一般稱之為Cracker(黑客),也就是資訊犯罪者 因此,駭客有分很多種,並不一定是不好的名詞代表,未來有機會再來做更多的說明。 原文: https://www.hcm86.com/%e7%94%9a%e9%ba%bc%e6%98%af%e9%a7%ad%e5%ae%a2%ef%bc%9f

資訊安全概論

圖片
所有資安指的是資訊安全,這是網路發達後產生的術語,泛指所有與資訊安全的各種領域議題,但到底甚麼是資安,整合了一些網路上的資訊可以歸納出以下的主要特性 三大基本原則 機密性 (Confidentiality): 資料必須保持機密,不被他人取得,這邊指的是一些常用的加解密技術,由SSL到RSA等等技術都在此範疇內 完整性 (Integrity): 傳輸過程中,資料竄改可以快速被發現發現,例如CHECKSUM機制 可用性 (Availability): 代表在前兩個原則下可以正常使用 其他特性 不可否認性: 透過數位簽章技術確保不可否認性 權限管控: 所有資料都會進行權限控管 資安技術主要包括 防火牆 加解密/編解碼 資料驗證與不可取代性 資料備份 網路攻擊預防 災難復原 每個人對於資訊安全的定義範圍不太一樣,但他的重點就是要確保在網路上的資料可以被安全保護,每個領域都會是一篇介紹專文,後續會持續針對每一個領域做中簡單的介紹。 原文:https://www.hcm86.com/%e8%b3%87%e8%a8%8a%e5%ae%89%e5%85%a8%e6%a6%82%e8%ab%96

The Social Dilemma 社群媒體困境

圖片
 The Social Dilemma是Netflix近期的一部原創紀錄片,他找了幾位Google/FB/IG等等企業的前員工講述社群軟體造成的一些負面影響,這裡面確實不無道哩,但總是一面之詞,不一定全面性,而且這些人在最後也提到了,這並不代表社群軟體的未來就是地獄,而是由使用者與開發者共同決定他的走向,在社群軟體中的種種設計是否符合道德考量等等,都是很值得我們深深思考的。 這些年來社群軟體帶來的影響是非常強烈的,我們不再需要與人溝通就可以在網路上取得各種不同的資訊,但在一些商業考量之下,其實你要思考的是,你得到的資訊是否是正確的,網路上的假資訊傳遞速度遠高於正確資訊,而且有許多人經常會以為你得到的假資訊是真實世界的現實,但這其實是AI設計邏輯造成的,當初AI的設計並不是源自於惡的意念,反而是善的意念是最主要的,但在整個商業操作下,你經常會發現自己不管在Google還是臉書上都可以輕易得到符合自己觀點的資訊,也就是讓你活在特定的同溫層之中,這是如何造成的? 主要問題在於你看到的許多資訊是廣告商想要提供給你的,這些廣告商會指定目標客群,例如年齡、喜好等等條件,因此你經常會發現,在Google和臉書的廣告大都就是你想要的資訊,並且吸引你點進去看,甚至進行採購,這就是廣告市場無意之間造成的特殊現象,在這樣的現象下,客戶就是商品,而購買者就是廣告商。 然而當你搜尋同一個關鍵字,你得到得結果並不一定與別人相同,而是背後的AI引擎透過一些個人資訊判斷如何顯示最接近你想要的答案,但這並不會太明顯地出現在您的搜尋結果,而是一步一步漸漸地發生,因為當你得到的資訊和別人差異太大,很容易在言談之中被發現,但如果Google的一頁搜尋結果有一到兩則結果被廣告取代了,那你可能不會有太大的感覺。 這時候,我們應該要發現一個事情,就是你的各種習慣等等參數為何會被Google和臉書知道了?這代表它們有在蒐集我們的個資嗎?這個答案其實非常明顯,是的,它們隨時隨地在收集我們的個資,而且我們在不知不覺之下也在他們的個資宣告中同意他們收集個資,但收集個資是好還是壞,其實個把兩面刃。 我們提供了部分個資其實讓我們的生活產生了許多便利,我們可以在這些基本資訊的基礎下更精確地找到我們想要的資料,但Google與臉書收集的個資範圍有多大,這就有賴這些社群媒體公司的內部管理機制來制衡,我們並無法有太多介入。 那,未